導覽列

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

西gō桑佇南方澳个若娘仔(sai- gō-sáng tī lâm-hong-ò ê ná niú á)

西鄉菊次郎 (さいごう きくじろう) (Saigō Kikujirō)  歷任台北縣支廳長、宜蘭廳長、京都市長。
從明治30年至35年(18971902)期間內,擔任宜蘭廳廳長,任期內主要的政績為整治宜蘭河,使鄉民免於水患之苦。
今日的西門橋下,宜蘭河兩岸的堤防即是西鄉菊次郎的時代建設完成的。昔日宜蘭人稱這一帶的堤防為「西鄉堤」, 而西門橋則舊稱「西鄉橋」。
西鄉菊次郎的父親就是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的著名的功臣西鄉隆盛。
西鄉隆盛 (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) (Saigō Takamori)1828123日-1877924日),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武士、軍人、政治家。原名西鄉隆永,隆盛是其父的名字。
1851年初,西鄉隆盛接受藩主的祕密任務乘著船隻, 沿著琉球群島南下,抵達基隆社寮島時,發現有清兵駐守,於是轉往東行,越過烏石港,從南方澳的一處沒人看守白砂海灘上岸。這處海灘,可能就是今日南方澳的內埤海灘。西鄉隆盛上岸後,被一戶平埔族漁家收留,定居於漁村,平日協助捕魚,同時暗地探查附近的地理環境。24歲的西鄉隆盛與這戶人家的17歲女兒朝夕相處,彼此產生感情。 這位17歲的平埔族少女,名字叫做「蘿茱」。
1895年,台灣成為日本的國土。這一年,西鄉菊次郎踏上了44年前他的父親曾經來過的土地。 西鄉菊次郎歷任總督府參事官、安平支廳長、基隆支廳長等職位,然後成為首任的宜蘭廳長。
明治11年(1878)的某一天,西鄉菊次郎整理父親遺物時, 在一木盒中,發現了一封父親寫於1851年底,卻未曾寄出的信。這封信的地址以漢字寫著:
台灣噶瑪蘭廳利澤簡堡蘇澳庄南方澳海角七號 蘿茱 小姐收
西鄉菊次郎終於明白,為何自己的名字叫做「次郎」了。他還有一個兄長在台灣。西鄉菊次郎也曾探訪南方澳,但無所得。
日本學者入江曉風在大正時代曾追查這件事。根據他的調查,蘿茱死後,西鄉隆盛的大兒子由祖父撫養長大, 後來結婚生子,他的後代遷往大南澳的浪速(なにわ, Naniwa)(今朝陽社區),後來再遷往花蓮北濱的十二番, 此後就失去消息。

浪速,來源應是曾在此靠岸的日本船名。浪速 的日語發音似臺語的若娘仔,「那娘仔」,當地人亦俗稱地名為「那娘仔 (ná niû-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