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覽列

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

魩仔魚、鱙仔魚、魚脯與苦蚵仔


魩仔魚
所謂的魩仔魚, 指的是鯷魚類和沙丁魚類的魚苗的總稱, 魩仔魚身長1~3公分、呈透明狀,由各種魚類的稚仔魚組成,其中以日本鯷、刺公鯷、異葉公鯷為主。
魩仔魚 but-á-hî/but-á-hû
多種魚類的魚苗,常做成羹湯類食品。例:魩仔魚羹 but-á-hî kenn(一種臺灣著名小吃)
鱙仔魚
魩仔魚成長至4公分、體色變黑、側線有銀帶出現時,就稱為「鱙仔魚」。
鱙仔魚 jiâu-á-hî/liâu-á-hû 
俗名為「鱙仔」。魚類。體延長成圓筒狀,腹部圓而無稜鱗,吻尖圓,上頜短,延長止於上鰓蓋骨前緣,腹鰭位於背鰭起點前方,臀鰭短,鰓耙細長發達。背青黑色,腹面銀白,各鰭半透明。多製成魚乾,炒辣椒或煮湯調味用。
魚脯
魚脯 hî-póo/hû-póo
魚乾。魚肉曬乾製作而成的食品。
苦蚵仔
苦蚵仔 khóo- ôo-á ㄎㄡ ㄡ˙  ㄚˋ 
日本鯷 (Engraulus japonicus) 型態特徵:體延長成圓筒狀,略側扁,腹部圓而無稜鱗,尾鰭基部有兩大型鱗片。頭稍大。眼大,眼徑大於吻長。吻尖圓。口大,前下位,上頜突出於下頜,上頜骨延長止於上鰓蓋骨前緣。鰓耙細長而密。體被圓鱗,鱗小而薄,易脫落,無側線。背鰭起始於體中部,具軟條14-15;臀鰭起於背鰭基部後之下方,具軟條16-18;尾鰭叉型。體背藍黑色,腹面銀白,體側具一青黑色寬縱帶。各鰭半透明。棲所生態:近海洄游性魚類,有時可外游至離岸1000公尺;一般多在表層活動,但有時可降至200公尺深之海域。以濾食浮游動物為食,主要是橈腳類及海洋生物之卵及幼生。次年初春時即成熟,大量由日本海域南下產卵,會引來大量鯖、鰺、鬼頭刀等魚類掠食。地理分佈:分布於西北及中太平洋區(50°N7°S),日本到臺灣北部沿海最常見;菲律賓、印尼地區罕見。臺灣盛產於新竹以北、東北部及東部海岸線。漁業利用:每年二至三月日本鯷成魚會大量洄游至台灣東北部產卵,在春季成為宜蘭地區魩鱙漁業的主要組成。主要漁法為圍網,焚寄網及巾著網。多製成魚乾,炒辣椒或煮湯調味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